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时间:2024-08-08 19:41:24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

耗时一个半月或者两个月,终于读完了。有的地方很能引起共鸣,有的地方就不是太懂。刚开始看的时候,被一系列名字完全绕晕了,什么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奥布隆斯基、达里娅·亚力山德罗夫娜、安娜·阿尔卡季耶夫娜·卡列宁娜、阿列克谢·亚力山德罗维奇·卡列宁、阿列克谢·基里罗维奇·弗龙斯基、康斯坦丁·德米特里奇·列文,尤其是安娜的丈夫和情人一个名字,我就更晕了。好在多背几遍名字再结合人物关系图,总算是理清了。

开局是斯捷潘的出轨和达里娅的原谅,再就是花花公子弗龙斯基甩掉基蒂后与安娜相恋,最不能理解的是安娜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自由竟然抛下丈夫和儿子走了,虽然安娜在书中是美丽的贵妇,但我还是对她这种不忠的行为接受无能。

不过最后她卧轨自杀是我没想到的,可能是深陷放大的痛苦无法解脱吧。列文对于农业和农民的思考是亮点,可惜他土地承包制带领农民致富的洪伟愿望被别人的不理解和质疑以及他晕陷在爱情里的愚蠢行为搁置了,感觉挺遗憾的。总体感觉这本书我连一半都没有读懂,但是这是一本巨著无可否认。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在读书课上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很纠结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一见面就喜欢上了对方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的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很不对,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事情,让人看得很很难受,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

轻轻合上书本,回味似地闭上眼睛,心中还在咀嚼着那诗一样的文字,安娜·卡列尼娜的身影似从眼前飘过。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描述了一个风华正茂的上层妇女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伏伦斯基一位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但他不是她丈夫,在宗教、丈夫、社会的压力下,倍受煎熬的她在爱情中也找不到寄托,在无路可走时绝望地选择了自杀。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首先禁不住赞叹安娜的美:双颊和下巴上分明的酒宴,嘴唇的优美线条,荡漾在整个脸上的笑意,眼睛里----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3闪烁的光芒,动物的优美和灵活……无论谁都会被她迷住。但接着又会为她的而遗憾,如此美丽、聪明、真诚的妇女却因一场不应该的爱情而进退两难,对谢尔查真挚的爱让她寝食难安,为了纯洁的爱情,她敢于出走,挣扎在投向她的世俗的目光中。

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的宗教压力让安娜无法与丈夫离婚,追求自由的爱情,最终卧轨自杀。

小说还侧面描写了列文和吉娣的爱情,两人都正直纯洁,满足于拥有的幸福,更多地叙述了列文由不信教到获得信仰的思想,象追求精神的解脱。

我想,在那个动乱的时候,安娜的所作所为是如此勇敢,她竭力冲破宗教组成的无形的大网,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这种勇敢不由得让我敬佩。

读《安娜·卡列尼娜》我深感文字的魅力,希望我能看到更多的文学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及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找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

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托尔斯泰由于世界观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时,又从宗教伦理观念出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的宗教感情,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此塑造了在爱情问题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丽的理想形象来和安娜进行对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来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剧的批判力量。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中的故事能引发人们对爱情的思考,对家庭的思考,对婚姻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

这本书写了安娜一步一步迷失在不期而至的幸福中。其实在与弗朗斯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安娜面对爱情而做出的决定,就注定了她的悲惨结局,作者预先埋好了伏笔:火车轧死了一个人,作者用这种方式让安娜随着这条线走完她史诗般的生命旅程。

作者创造了一个伟大又悲哀的女性形象,她的悲惨结局,充斥着对腐朽的旧社会的控诉,给这个摇摇欲坠的社会有力一击,让这个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形象熠熠生辉,照亮了整个世界。

丈夫的无情、情人的自私、社会的冷漠,让安娜备受煎熬,痛苦不已。长时间的折磨,还有那些无形的压力将她逼上了绝境,思想开始混乱,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她一直以来坚持着的爱情及心中建立起来的世界瞬间轰然倒塌。大千世界,踽踽独行,心如灰,赴黄泉。

其实不管是在以前还是在现代,都有不少人,他们有的被生活所逼,有的被压力所迫,最后和安娜一样,赴黄泉。

安娜的爱情价值受到当时社会的制约,注定是不现实也不可能被接受的。

安娜和列文都是旧社会体制下,为冲破旧思想的牢笼,摆脱桎梏,打碎这个让人窒息的制度而勇于献身的青年。正如书中所说,“没有爱,生命是一片沙漠。拥有爱,生命将变成绿洲。”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

六年级伊始,李老师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这本书构思精巧,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此处隐藏1401个字……妩媚,开朗,落落大方到之后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想法吞噬。列文从敏感自尊又热爱劳动充满活力到之后婚后出现的精神危机,以及从宗教中找到自我的信仰。(托尔斯泰安排他们在第七部中相遇,的一次见面也是最终一次见面,就让列文对之产生了爱怜的情感。)要把这样丰满的人物形象总结下来,可能需要另开一篇了。而那里我最想说的是吉娣和陶丽两名普通女性主角的心理蜕变和心理矛盾。

托尔斯泰的这支妙笔写出来的人物心理,能够说是细腻的工笔画一般,连喜怒哀乐都能够分成多个类型和程度的那种细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她的感情真挚强烈,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长期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安娜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的抵抗上流社会的诋毁和侮辱。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死也是为了爱,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决定的。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在上流社会只要表面上保持“体面,即丈夫和妻子保持虚伪的正常关系,就算合乎体统和常规。她不愿也不想过这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爱情的破碎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她。她看透了那个社会和那个社会的人,对它不在留恋了。

托尔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地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安娜的悲剧结局,既体现了她性格发展的逻辑,也体现了俄国生活发展的逻辑,体现了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力量。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1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当带有阶级斗争有色眼镜看这部名著时,对官僚——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和反动军官——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有的只是严厉的批判,而对安娜·卡列尼娜则给与无限的同情,现在再读却有了不同的认识。

安娜·卡列尼娜嫁给了大她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是爱着安娜的,安娜出轨并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宽厚,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的背叛。安娜死后卡列宁还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抚养,这一切不都说明了卡列宁是深爱着安娜的吗?卡列宁还是一个很成功的政府官员,他一帆风顺,短短8年时间,就当上了内阁部长的高位,成为“彼得堡最重要的官员”。只是安娜既想过上层贵夫人丰厚的物质生活又想要丰富的感情生活,全然不懂得“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安娜还羞辱卡列宁,公开承认自己与渥伦斯基同居,并说“我爱他……我憎恶你……”,最后抛夫弃子而去。请问那个男人能大度容忍?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2

音乐剧里的安娜热情大胆,吉蒂圣洁敏感,快节奏的乐曲在安娜卧轨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高潮,让人有种全剧都是为了这一刻,震撼不已。

看音乐剧的时候,书还只看到赛马时佛隆斯基受伤,安娜即将和卡列宁摊牌。预知了结局,就有种观赏一件艺术品是如何被打碎的过程,有点破碎美学的意思。

这是个什么故事呢?一个已婚妇女在婚后出轨跟情人私奔最后自杀了。

压倒她的,也许是丈夫的不离婚,也许是不被允的社交环境,也许是情人的若即若离,最后是她对爱情和自己的无法控制。情深不寿。当有人看到了你鲜艳的花朵,绿色的嫩芽,来到你身边,你欣喜若狂,叫他凑近些,拔出你埋在地底的根。你只是想把你最好的东西给喜欢的人。你付出了全心,却也要求对方以同等的态度对待你,不,甚至更多。爱是不能被轻易满足的,得到后就想要的更多。最终,如菟丝花般的女人,在患得患失的爱情中放弃了生命。

自杀的这一段心理描写丝丝入扣,自杀真的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必然或偶然事件,它是一系列的事件的集合,一层一层压垮这个人的意志,然后恍惚中放弃挣扎。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3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故事开始于火车站,也结束于火车站。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对安娜太苛刻了,我的潜意识控制着我,让我对安娜产生了巨大的偏见。我虽然自诩自己是思想先进的维护女性权益的人,但是内心还是有很多思想的枷锁。对于奥勃朗斯基,我选择了沉默的原谅。原文中的大多数人,甚至跟陶丽关系比较好的人,都暗暗帮奥勃朗斯基。这是我们对女性的偏见和对男性的包容。原文中的卡列宁我觉得也没那么讨厌,他虽然世故,但是还是比较成熟,他在事情发生后,是维护过安娜的。但是最后他对安娜的爱还是变冷淡了。安娜为了挽回他,一直在做爱情的游戏,很卑微。关于安娜,我觉得她真的太勇敢了,勇敢地追求了爱情,勇敢地面对那些憎恨她的人。

我看前半部分的时候,老感觉伏伦斯基不爱安娜,但是到后面发现伏伦斯基也是爱安娜在乎安娜的。安娜被整个上流社交界孤立,别人出轨都没有这么大的惩罚,可能是她的嫉妒来自于得不到她的异性和比不上她的同性。我也嫉妒安娜,我嫉妒她的勇敢,哪怕她知道她会遭受那么大的舆论压力,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爱情。

可是她终是不敌,最后她的死与其说是没有安全感,不如说她只有伏伦斯基了,失去他她就一无所有了。所以她才会那么没有安全感。总的来说,她是个很勇敢的人。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4

列夫·托尔斯泰,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面对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托尔斯泰完成了许多千古流传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标志性的不甘于命运的女人。她洋溢着过剩的青春,纯朴自然,毫不做作。文章开头写了哥哥和嫂子的家庭矛盾来升华了安娜的出场。用了卧轨自杀的方式引出了安娜善良的特质,以及她对丈夫卡列宁的些许不满。遇到伏伦斯基,并背叛了丈夫之后,她内心的挣扎,在梦中的祈语,令人心疼。她顽强不屈、她不甘于命、她是非曲直,让人肃然起敬。

有的爱,明知不可行,却像毒品,欲罢不能。在赛马场上,她被伏伦斯基牵动着心,当伏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时,他的的反应引起封建保守的卡列宁的不满。就是从这个赛马场开始,安娜,从开朗活泼,到最后的精神折磨,让她饱尽人情冷暖,她是一个可怜的女人,拥有不平凡的命运,塑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反观列文,一个作者自传式角色,出场自带喜感,一个面对爱情不知所措的小地主,鼓起勇气,勇于面对,愈挫愈勇,终于与心爱的人——吉娣,步入幸福的殿堂。白头偕老,厮守终生。此时此刻,另一边的安娜,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使她痛不欲生,精神恍惚之下,她在火车站用卧轨结束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忍耐的,爆发了,彷徨的,结束了,这朵美丽的生命之花,闭合了,安静了。这个美丽又孤独的灵魂,还在留恋人间,在遗憾中交织、弥散……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