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4-10-26 06:46:14
社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调研报告1

一、调研背景

在现今的中国社会,80后与90后已经逐渐占据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随着年轻思维方式的注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急剧变革与更新。同时,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现代交通和通讯的日益便捷,传统的“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思想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受到高度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民平均寿命普遍提高,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使得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也在不断加剧。

目前中国已步入老年型年龄结构国家行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显示, 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xx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截至20xx年底,“空巢”老年人占49.3%,城镇 “空巢”老年人占54.0%,农村“空巢”老年人占45.6%。到20xx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

在空巢老人这个群体中,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是格外值得我们关注的。随着农村外出创业、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导致留守在家的老人群体也在不断膨胀,他们的生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而且有边缘化的危险,大多数留守老人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单身留守老人的情况更差。而国家的各种养老保障制度还在完善中,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调研意义

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空巢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群体,这些老人的生存状况受到社会关注。早在20xx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家庭模式日趋小型化的今天,有关“空

巢老人”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空巢老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农村“留守老人”(即空巢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空巢老人”,真正使“空巢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调研内容:

(一)调研形式与方法:

先向被调研地区负责人了解该村人口年龄结构的有关数据,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先拟好问卷,将问卷打印,到村里抽取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调查采访,最终汇总资料撰写报告。

(二)调研基本情况

生活水平低下是空巢老人最基本的一个特征,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且收入水平较低,农村的空巢老人主要生活来源就是家中的土地,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缺乏保障,疾病、伤残、照料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需要长期的照顾和医疗护理。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的“远游”,这些年来,许多年轻人或外出经商或外出工作,造成许多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和学习,这是空巢家庭出现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以期望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许多家庭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举家前往城镇,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现象愈发严重,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空巢老人是由于子女在外工作和外出务工造成的。

(三)调研问卷分析:

1. 缺乏子女关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留守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2.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3. 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对老夫妻沈爷爷和周奶奶,有一次周奶奶去厕所,摔倒在厕所中,差点丧命,多亏沈爷爷及时发现,才挽救了周奶奶的生命。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经常发生,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4. 隔代教育存在问题

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经济上的问题,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还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老人的身边。我们问及他们把自己的儿女放在老人身边是否放心时,有70%以上的人表现出自己的忧虑。

5. 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6. 女性和丧偶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更为艰难

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留守老人中更加弱势的群体往往是女性和丧偶的群体。女性留守老人由于身体特质的原因,劳动能力相比男性来说,相对较弱,导致她们的经济收入较低,生活质量较差。而丧偶的老人,由于缺少两人之间的相互扶持,生活照料上会更差,精神上更加寂寞。

四、调研总结:

(一)政策方面

1. 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 ……此处隐藏50021个字……推进社会救助专项整治。

(二)走群众路线推进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将政策交给群众群众全过程参与社会救助专项整治

一是深入基层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宣传,确保干部职工、群众、低保户宣传面100%。为了确保推动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全县召开了县级部门、乡镇动员大会,统一了全县科局乡干部思想,同时召开了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社会救助专项整治业务培训大会,将社会救助专项整治相关政策交给基层,21个乡镇相继召开了乡(镇)党委会、村五职干部会、低保人员大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召开社会救助专项整治会议325次,与会人员到12000人次,下发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宣传资料10000份,乡村组张贴社会救助专项整治资料3200份,下发《社会救助政策文件选编》280本,在主要城区滚动播出社会救助专项整治标语8条,县电视台宣传社会救助专项整治活动22天。在县城主要区域滚动播出社会救助专项整治标语,在县电视台宣传社会救助专项整治活动。各乡镇采取集中动员、深入村(居)组,分层次召开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动员大会,下发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宣传单,确保低保户一户一册社会救助专项整治材料,进一步统一了基层干部群众对社会救助专项工作的认识,对干部职工、群众、低保户宣传面达100%。

二是部门乡镇联动、全过程参与推进社会救助专项整治,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为了确保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建立了县级干部、县级联乡帮村部门联动机制,明确提出了社会救助工作与“走基层、化矛盾、办实事”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相结合,开展访基层群众,谈心里话,建立矛盾纠纷台帐,明确解决办法,分类归类处置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经办人员和村(社区)干部近亲属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备案制度,让群众明白最低生活保障经办人员和村(社区)干部近亲属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情况,着力于解决好低保政策公正性问题。实行“阳光低保”,建立低保长期公示制,实施动态管理,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解决好低保政策公开化问题。

三是深入村组(居)调查摸底,准确摸清基础性资料,有效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坚持深入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调查摸底,深入村组开展调查摸底,县级部门与乡镇干部分片包村包组,进村、进组、入户,召开坝坝会,进行调查摸底,21个乡镇共完成了8087户9319人入户调查摸底,切实掌握了低保家庭人员、财产收入及困难程度。同步在群众中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将社会救助政策交给群众,由群众“对号入座”自我对照社会救助专项整治中不符合低保条件和需核查材料双xx条,让群众明白社会救助基本原则、程序、条件,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全社会满意,干部群众支持,形成了不符合条件低保人员主动退出良好格局。

四是政策性保证、程序化操作,整体推进社会救助专项整治。为程序化推进全县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县政府制定了《**县社会救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各乡镇根据县上实施方案制定了乡镇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实施细则,将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细化,排出专项整治时间节点和整治内容,从宣传、发放资料,各村召开村、组干部、现有低保户会议(发放复核申请书、授权书、诚信承诺书和通知),交复核申请书、授权书、诚信承诺书和相关材料,复核收入、财产、资料,发放经复核仍符合条件人员和不符合条件人员的通知,各村对复核后仍然符合的进行民主评议,各村公示评议结果,乡公示审核结果,报县民政局相关资料等九个工作节点一一进行落实。坚持“一把尺”标准量身,属地申请复核、以户保障、三榜公示“四原则”,采取由村(社区)组织的低保对象集中开会,个人陈述理由,全体低保人员参与,召开村民代表民主评议,乡(镇)集体研究、公示等程序进行处置,并作好记录和保留好影像资料,乡镇对不符合条件的作好解释工作并通知到本人。对残疾人无法到场、无能力提供资料、无陈述表达能力由村(社区)在低保对象会上代为说明,并做好相关记录。

(三)建立社会救助专项整治信访下查到基层制度,做到有访必接有报必查件件落实

为切实做好社会救助专项整治信访工作,**县民政局建立社会救助信访下查到信访者制度,依法依规处置每一件社会救助信访件。坚持信访专人负责制,由社会救助股负责受理社会救助信访件,将信访件处理作为依法推进社会救助专项整治保稳定中心工作之一。依法依规处置社会救助信访件,落实信访倒查到基层到群众到信访者,件件与信访者见面,件件当面解释信访诉求。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公示——复议——公示”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回避,推行“阳光救助”,公开、公平、公正处理社会救助信访诉求,确保了社会救助专项整治顺利进行。实行县乡两级信访调查处理共同答复程序,由信访所在的乡镇进行第一次信访调查,县民政局复查调查结果,然后由县民政局形成调查意见,县民政局和乡镇分管领导与当事人见面解答信访诉求。

据统计在社会救助专项整治过程中,全县接到涉及社会救助信访咨询共计1000多件;信访求助21件(向民政部信访求助的1人,到市县民政部门信访求助的20人);信访反映112件(到省委的1人,市委的2人,向县委信访的5人,向县政府信访3人,到县民政局上访或咨询的100人次,到县残联信访的1人),信访举报2件。由于建立了社会救助下查到基层制度,通过信访下查到基层,所有信访件得到了全面落实和处理,做到了有访必接、有报必查、件件落实,在社会救助专项整治中没有出现群体性上访。

(四)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方式,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机制。

一是积极开展救助对象主动发现工作。统筹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村(社区)委会、驻村干部、社区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者等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特点,协助开展困难排查、信息报送、公示监督等工作,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通过从“一门受理”和“主动发现”,力求救助无盲区,到“协同办理”和“快速响应”,真正做到救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

二是协同解决群众突出困难。依托已经建立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群团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部门定期会商制度、召开联席会议或办公室会议,落实服务救助项目,及时与县卫生、规建住保、人社、孝育、工会、残联、团委、红会、妇联、等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工作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基层和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以及群众反响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个案共同研究解决措施,全面实现社会救助成果共享。

(五)严肃社会救助纪律要求,确保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证透明化

开展“人情保”“错保”“关系保”“特殊保”“抽丁保”专项整治,是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深入开展正风肃纪必要措施,县委、县政府、县纪委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在全县召开了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动员大会,明确要求县级各部门、乡镇工作人员要统一思想认识,主动积极作为,加强对本单位职工教育宣传,明确提出凡是单位职工直系亲属有享受低保要主动退出,同时做好亲属低保人员思想工作,形成上下统筹联动,以上带下,以下促上的工作合力,不折不扣地落实县委、政府确定的本次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目标。

《社会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